四年光阴,时光如梭,2022—2025年连续四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学院“青耕水南”“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走进粤东山区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水南村,开展乡村振兴系列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四年间,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这份热情与坚守从未改变。这支师生暑假实践团队,他们把水南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的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校园课堂、村民家中,他们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发展困境,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为乡村发展赋能,赢得了村民和当地的一致好评,彰显了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他们用青春的力量为这片土地注入活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扎根农村、服务乡村” 的誓言。
资助下乡筑梦求学路
据了解,2023—2024年,实践队深入水南村进行家访调研,通过走、看、听、讲,并在龙村中学悬挂海报、分发手册与解暑扇的形式广泛宣传资助政策。领队老师林密蒲详尽阐述国家、地方、学校及社会各界的资助体系,普及“奖助贷勤免补”等政策措施,并介绍奖助学金申请细节与本地资助特色。同时,分享励志故事与亲身经历,全方位助力资助政策深入人心,为学子求学梦保驾护航。2025年,智能工程学院“智学笃信”志愿服务实践队力量也加入到资助政策下乡行之中,联合“智学融媒体工作室”“益路同行工作室”老师专业指导,详细了解每一户的家庭状况,针对性提供建议,打消困难家庭“上不起学”的顾虑,充分利用资助宣讲、走访入户、定点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宣传。
七彩假期伴我“童”行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而留守儿童及新兴产业从业者子女的教育问题更是乡村教育的痛点,“七彩假期” 支教活动应运而生。该活动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快递员、外卖员、主播等新兴产业从业者子女,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2022—2025年暑假期间,每年招收学生超过80人,四年来共服务学生240余人。在支教课堂上,志愿服务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各显其能,为小朋友们带去了一堂堂生动的爱心课程,包括制作VR眼镜、制作小发明、环保知识、防溺水、爱国主义教育、课外科普、安全引导、财商启蒙、AI人工智能应用启蒙知识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大哥哥大姐姐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我们每天都很充实、很快乐!”水南村的小朋友温佳丽开心地说。课上,小朋友们收获满满,大家把“干货”教于小朋友。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问答,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实用的知识,还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对于实践队队员们而言,也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充分展现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子的精神面貌,以携手“童”行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
调研焕新村小活力
在开展 “多彩乡村?向新而行之‘村小’焕新发展调研活动”中,团队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全面掌握当地村小的真实情况,队员们分成多个调研小组,深入水南村小学及周边村落进行全方位调研。他们与学校的老师座谈,详细了解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情况;和学生们交流,倾听他们对学习和校园生活的想法与需求;走访学生家长和村民,收集大家对村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细致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团队发现村小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老化、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撰写了详细的调研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例如,在师资方面,建议加强与外界学校的合作,开展师资交流培训活动,引进优秀的支教老师;在教学设施方面,呼吁争取社会捐赠和政府资金支持,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图书和体育器材等;在课程设置方面,建议增设兴趣课程和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青春聚力助农显担当
暑假正值农忙时节,师生们在活动之余,主动投身田间地头,帮助当地村民抢收稻谷、拔花生。“‘三下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走入基层实践,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火热与美好。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实践队成员赖思琳满怀感慨地说,不仅是一次知识与土地的亲密接触,更是青年学子以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他们积极投身于实践当中,共同为撂荒复耕项目地农产品销售宣传制定网络直播方案。他们利用“新媒体+乡村振兴”,在直播间为观众展示了玉米原生态的种植环境,现场为观众“云”采摘了玉米,直播间中,实践队与观众互动不断,评论区留言精彩连连。
值得一提的是,2022—2025年四年实践中,“青耕水南”突击队不仅每年参与村民抢收晒谷等农活,同时多次前往水南村水果基地开展除杂草、学习脐橙种植技术等活动。队员们挥汗如雨却笑容满面,彼此间的通力合作让这份劳动充满了欢声笑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他们的身影与汗水,成为大自然最动人的注脚。而这不仅描绘了丰收的喜悦,更深刻地诠释了“助农”这一主题——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劳作体验,更是一场青春与乡村、劳动与土地的美妙邂逅。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队员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对农民的关怀与支持,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强志”“以劳健体”,更将助农精神传向社会,他们的每一分努力都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爱心物资暖乡村
更令人动容的是,四年来,实践队在活动之余从未忘记那些生活困难的村民和孩子。他们定期走访当地的贫困户,每一次都带着满满的心意,为贫困户送上花生油、大米、牛奶、挂面等生活物资,让贫困家庭在生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他们也时刻牵挂着当地的留守儿童,为孩子们送去书包、文具、玩具等,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关爱。据统计,四年间团队共资助当地贫困物资达12000余元。这些物资或许不算贵重,但却承载着实践队师生对水南村村民的深情厚谊,让村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外界的关怀与支持。一位年过七旬的贫困户激动地说:“这些孩子每年都来看我们,给我们带东西,真是好样的嘞!”
彩绘点亮乡村底色
实践队员们扛着颜料桶、带着画笔,蹲在水南村文化广场斑驳墙面前勾勒轮廓的模样。一周时间里,队员们每天迎着晨曦开工,伴着晚霞收工,就连午休时都在琢磨色彩搭配。单调的墙面在他们巧手下渐渐蜕变:以水南村的青山绿水为底色,“美丽水南” 四个遒劲醒目的大字跃然墙上,旁边是村民们熟悉的农耕场景 —— 弯腰插秧的农人、田间嬉戏的孩童,还有溪边饮水的牛羊;另一侧则绘着灵动的花鸟,喜鹊登梅、蝴蝶戏兰,栩栩如生。
曾经朴素的广场,因这些彩绘彻底变了模样。它不仅成为展现乡村风貌的画卷,更成了传递文明新风的窗口。村民们茶余饭后总爱来这儿走走,老人们指着画中场景给孩子讲过去的故事,年轻人则拿出手机拍照分享。这处充满艺术气息的广场,让村庄的文化味愈发浓厚,每一笔色彩都在为水南的振兴添砖加瓦。
四载水南实践之旅,“青耕水南”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队员们深入乡村、服务乡村,将知识、技能、文化与乡村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意义,他们把青春的汗水洒在了水南村的土地上,用青春的智慧为乡村发展赋能。他们的坚守与奉献,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青春力量。
未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化与龙村镇团镇委合作对接,充分利用团属有关平台,链接更多高校资源,引导帮助广大高校学子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为镇域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书写更加精彩的青春篇章。
南方+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李菁
【作者】 汪思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全部评论 (0)